首页 综合 > 24小时快讯 > 正文

十四五开局科技创新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

“十四五”开局,科技创新被摆在越来越重要的位置。

“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。”正在审议的“十四五”规划纲要草案提出。

以建设创新型国家、成为科技强国为目标,如何落子?

3月8日,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“部长通道”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:“在空间上来讲,区域创新、地方创新必须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。”

实际上,在各地此前陆续披露的“十四五”规划建议中,国际性、国家级、区域性的科技创新中心,以及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备受追逐,正拼凑出一张日渐清晰的全国创新体系版图。

不过,面对各地争先恐后的热情,科技创新布局应着眼长远,注重差异化发展。在各类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之外,环境培育、统筹规划以及创投、资本市场的壮大,同样至关重要。

创新版图

作为指引未来五年发展的重要风向标,中央“十四五”规划建议提出,“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,支持北京、上海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。”

此前,已有北京怀柔、上海张江、粤港澳大湾区、安徽合肥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地,覆盖范围包括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广州、合肥等5个主要城市。而在各地“十四五”规划建议中,杭州、南京、成都、重庆、武汉、青岛、沈阳等至少12个城市都提出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。

在区域性创新高地方面,则有郑州、长春、厦门、昆明、广西等至少8个省市提出争创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。例如,广西希望成为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创新中心,昆明则提出要成为面向东南亚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。

而在处于“金字塔塔尖”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,除中央“点名”的北京、上海、粤港澳大湾区外,合肥和无锡两个长三角城市,也在地方“十四五”规划建议显露雄心:

合肥提出“积极争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”,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“量子中心”;无锡的目标则是建设太湖湾科技创新带,“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”。

各地“十四五”规划建议提及的相关目标(不完全统计)整体制图:城市进化论

与此同时,科技部去年3月提出,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总体布局,我国将形成国家技术创新中心、国家产业创新中心、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分工明确,与国家实验室、国家重点实验室有机衔接、相互支撑的总体布局。

上述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和平台,同样成为地方省市“十四五”创新发展的重要目标。

目前,科技部已部署建设京津冀、长三角、粤港澳大湾区3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。除上述区域覆盖的北京、上海、南京、苏州、杭州、合肥等城市外,青岛、南昌、长沙等至少10个省市也提出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。武汉、西安、重庆、成都等4个城市则提出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。

厦门和昆明同样抱负不小。前者表示将推动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来厦建设分中心,后者则提出要引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地昆明。

此外,北京、无锡、济南、四川等至少19个省市都将目标瞄准国家产业创新中心,深圳、杭州、长沙等至少7个城市则提出要争创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。

各地“十四五”规划建议提及的相关目标(不完全统计)整理制图:城市进化论

进一步细分来看,不完全统计显示,面对备受关注的“卡脖子”技术问题,诸多省市提出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,聚焦领域主要包括集成电路、新材料、人工智能、量子科技、软件等。

根据各地“十四五”规划建议整理 制图:城市进化论

而对于一些科技资源禀赋相对较弱的西部省市,更多选择围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,争取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。例如,西藏提出要推进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,推进藏医藏药、生态等领域省部、省院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。

共同方向

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,规划建设科学城成为不少地方瞄准的共同方向。

除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应的核心载体——北京怀柔科学城、上海张江科学城、深圳光明科学城、合肥滨湖科学城外,至少17个城市近期都提出要规划建设科学(技)城 。

各地“十四五”规划建议提及的相关目标(不完全统计)整理制图:城市进化论

比如,武汉东湖高新(600133,股吧)区在其“十四五”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,到2035年,推动东湖科学城建设进入全国第一梯队。

重庆社科院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劲松向城叔谈到,创新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,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,所以推进科技创新中心、科学城建设,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。值得注意的是,科学城建设往往都依托各类“国字号”经济发展平台。

“无论是科学城、科技城还是创新中心,目的都是为了集聚创新要素,提升科技创新对区域发展的贡献力,而由于国家级经济发展平台对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更强,他们也更容易取得成功。”彭劲松解释。

对于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“遍地开花”的趋势,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、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、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主任方兴东认为,科技已经变成整个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,加之各地发展资源和人才积累越来越多,创新已经不一定要在大的中心城市进行,因此这样的趋势某种程度上是“利大于弊”。

不过,包括方兴东在内的多位专家都向城叔指出,各地需考虑好长远布局,将科技创新与地方特色结合在一起,寻求差异化发展。

彭劲松以成渝为例分析:“成都和重庆打造科学城,肯定要根据自身城市产业发展的要求,以及科技发展规律来进行布局,两个城市既有重合之处、也会有一些差异,需要根据情况来进行调整。”

重庆高新区 图片来源:重庆发布

如何落地

更进一步的问题是,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,各地应该怎样推动创新发展落地?

“要建设创新的软件体系、生态体系,培育全民创新精神,这都需要地方政府‘打开脑洞’,推进创新举措。”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、原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直言。

创新工场执行董事任博冰同样关注创新精神的培育。“建议可以在早期教育和K12层面增加前沿科技的内容,促进更多中小学生参与对各领域科技发展的认知,提高对科研能力的早期多样化培育。”任博冰说。

同时,重庆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吴安还在谈到产学研企合作时指出,“在关键技术上,要联合多个企业、高校、科研机构等,统筹来进行攻关。”

除此之外,“资本”一词被多位专家屡屡提及。

成都金融城 图片来源:每经记者 张建 摄

一个常常被提到的案例是公认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硅谷——如果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,没有纳斯达克,美国科技领域显然很难诞生这么多龙头企业,并由此保持全球领先地位。

显然,在创新发展战略驱动下,我国创投和资本市场必将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。

“科技创新是无形的,跟银行抵押债权融资是不兼容的,只能跟风险资本密切结合起来。” 经济学者、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付立春解释。

他进一步指出,无论科技中心还是科学城建设,地、厂房、办公区等硬件要素可以由银行贷款支持推动,但资源协调、政策支持及资本对接等软性要素其实更加重要,如果忽视了这些要素的支撑和配套,科技中心、科学城很可能会沦为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。

不过,对于不少内陆城市而言,在创投和资本市场方面的短板仍然明显。

在去年于西安举行的全球创投峰会上,国中创投首席合伙人、CEO施安平分享过两组数据:2015年到2019年,注册在西安的新募集的创业投资基金总共59支,同期深圳是924支;近五年来,注册在西安的企业获得股权融资案例共1088起,涉及391家企业,涉及金额500多亿元;同期深圳发生10380起股权融资,涉及企业3090家,涉及金额超过4665亿元。

实际上,成都、重庆、西安、武汉、长沙等中西部城市,正愈发重视培育壮大本地创投和资本市场。近期就有成都市政协委员公开表示,建议把成都打造成中西部“创投之都”。

对此,付立春建议:首先,对于资本(主体)的注册和运用,可以进行更大程度政策优惠和扶持;其次,地方政府可以带头成立和发起母基金,重点扶持本地企业发展,一些社会资本也会由此被吸引过来;再次,投资和营商环境的改善更为重要,政府应提供一种市场化的、清晰透明的服务体系,这样对企业以及投资而言,能够形成一种比较一贯的预期。
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